求新求變是互聯網產業的特征之一,所以“其興也勃焉,其亡也忽焉”成了互聯網產品的常態,“長壽”產品則珍稀程度遠過于大熊貓。提起這些“大熊貓”,人們想起的往往是QQ、淘寶,其實還有一款人們經常使用但容易忽略的產品:百度百科。
百度百科誕生至今已有 15 年,在百度推出的眾多產品線中僅晚于百度知道及百度貼吧。在PC互聯網時代,百科是百度最重要的業務之一,它能夠補足搜索引擎在內容搜索上的不足,同時將用戶盡可能的留在站內。時至今日,百科類產品仍然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,反過來,站在人物/機構/企業的視角看,百度百科詞條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張小龍所言的身份ID之一,是互聯網上一張最重要的名片。
就像前文所述,百度百科略顯寂寞,看起來百科這條賽道過于平靜。百度百科在百科賽道的優勢地位,比微信之于熟人社交領域還要明顯。字節跳動在 2019 年收購了互動百科,開始自建搜索生態,百科這口池塘里才濺起幾點水花,短暫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。
然而,平靜的水面往往是一種錯覺。熟人社交早就被微信一統江湖,但微信的變化之大,就連張小龍在創始之初都難以預料。QQ、淘寶亦然。作為長壽產品代表之一的百度百科也一樣,互聯網產品只有一種不老藥,那就是內在持續的創新與變化。過往十幾年中,百度百科已經從早期的圖文為主的知識生態,演變成以視頻、音頻及VR、AR等多種媒介融合的內容產品,成為互聯網知識賽道的基礎設施之一。
成為“大熊貓”的秘密其實說穿了很簡單:常新才能長壽,長壽必然常新。
2000 年 3 月,門戶網站 Bomis 的創始人吉米·威爾士發起了一個線上百科全書的項目,Nupedia,也是維基百科的前身。
在威爾士的設想里,Nupedia 應該像傳統的百科全書一樣,所有詞條均需經過各領域專家評審之后才能發布,但這一舉動卻不符合互聯網時代早期開放、共享的特性。
正因如此,Nupedia 在早期進展緩慢,有報道稱其成立的第一年只發表了 21 個詞條。直至 2003 年 Nupedia 關閉站點時,平臺也只發布了 25 個詞條,尚有 74 個條目在審定之中。
維基百科最初是作為 Nupedia 的“支線”項目推出,其更加開放,也接受大眾編輯,但沒想到卻大獲成功。推出后的第一個月內,維基百科便收獲了 1000 多個英文詞條,第二年詞條數量超過了 4 萬。
中文互聯網百科產品在維基百科成功不久后出現,百度百科成功讓搜索公司們意識到這一產品的戰略性意義。搜索引擎本身只承擔信息入口的作用,但憑借對內容領域的布局,它可以將用戶留在自身生態之內,盡可能地延長用戶在站內的停留時長。
這也是為什么,百度除了搜索,還推出了知道、貼吧、文庫等一系列內容產品。

